×
客家名城
香港新界

六乡新村是新界大埔墟一处社区,指在1960年代政府为兴建船湾淡水湖,而将船湾6条乡村居民,集体迁往大埔墟而建立的新社区。六乡新村位于大埔墟的陆乡里,是在广福道与宝湖道之间的内街,包括三条回旋小街─-同发坊、同秀坊及同茂坊。

六乡新村是由原称「船湾六乡」的小滘、大滘、金竹排、横岭头(包括横岭背[1])、涌尾及涌背等6条乡村组成,主要从事捕鱼、耕田种菜、打柴及采集带子为生,除金竹排村是王姓外,其余5村同为李姓,全为客家村落,金竹排王氏及横岭头和大滘的李氏均从乌蛟腾分支而来。六乡各旧村位于船湾北岸,大尾笃东部,约于乾隆中叶建村,六村同属「沙头角十约」的「南沙洞」,在1950年代以前均前往沙头角投墟。村与村之间原有通道连接,可细分为「上三乡」(小滘、大滘及金竹排)及「下三乡」(横岭头、涌尾及涌背),以「三光公立小学」为分界。

大埔七约是大埔区中的七条村落(地区),包括泰亨约、林村约、翕和约、集和约(即沙螺洞)、樟树滩约、汀角约、粉岭约,全部为非邓姓的村落。清嘉庆年间,大埔以北的泰亨村文氏计划在「大步墟」建屋及开设商铺,但遭到大埔头邓氏家族的阻拦。光绪十八年(1892年),新安知县裁定「大步墟」为邓氏税地,其他氏族不能在内建铺,并勒石立碑于天后庙内。以文氏为首的七约于同年在「大步墟」(大埔旧墟)对岸成立「太和市」(大埔新墟)。同时「大埔七约乡公所」亦正式成立,乡公所办公的地方就设在今天富善街的文武庙内。为方便乡民往返林村河两岸,七约于1896年修建由「太和市」到林村河北岸的「广福桥」。及后九广铁路英段在「太和市」设立大埔墟火车站,太和市的发展大大超越「大步墟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