客家人源自中原,客家先民歷經六次南遷。
第一次是在秦朝時期,西元前221年,秦始皇統一中國,派兵六十萬南征,到達今揭陽縣北,在西元前214年,再派五十萬兵到達兩廣地區範圍內,這些士兵都停留在當地,成為首批客家人。
第二次是在東晉時期,居住在中原地區的人們為避戰亂,遷至閩粵贛邊區。
第三次是在唐朝末年,安史之亂和黃巢起義,令大量中原人們再次向閩粵贛一帶遷移。
第四次是宋朝時期,宋朝國土先受到金人入侵,臣民被逼南遷,蒙古人亦趁勢南征,佔據整個中原,宋朝最後走向滅亡,大部份官吏士民繼續往南退守。
第五次是明末清初時期,當時在贛南、粵東、粵北的客家人因為人口繁多,身處的環境空間有限,同時,康熙皇帝爲了爭取南方居民的民心,決定實行獎勵墾荒,每人發送銀兩若干,鼓勵他們向其他地區遷移。人們於是逐漸向川、湘、桂、台諸地以及粵中和粵西遷徙。其中四川的客家人主要源於這次的遷移。
第六次是清代太平天國時期,國內戰火連連,部份客家人遷到南亞地區,有的被押送到馬來西亞、巴拿馬、巴西、美國等地做契約勞工。
在17世紀末期,客家人開始向香港遷移,客家人也是香港在開埠前其中一批最早的香港原居民。香港成為英屬殖民地之前,曾有336個村落,其中客家人的村落就多達128個。
香港的客家人當中,70%被稱為「老客」。這些老客的祖先在康熙年間實行獎勵政策鼓勵遷移的時候,由廣東、福建、江西等地來到香港成為開墾官府荒地的農民。
住在新界的「老客」保留傳統的客家方言及風俗,居住的房子也有客家風格。由於客家人遷移至香港時人數眾多,在人數和經濟能力上幾乎與本地人旗鼓相當,因此沒有被本地人同化,保留自身的傳統特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