圍龍屋始於唐宋,盛行於明清。客家人選擇丘陵地帶或斜坡地段建造圍龍屋,與北京四合院、陝西的窯洞、廣西的「桿欄式」、雲南的「一顆印」一起被稱為中國五大特色民居建築。 圍龍屋是我國古代中原的一種府第建築形式,在福建被稱土樓,江西被稱為圍樓、半圍樓,廣東被稱為圍龍屋。圍龍屋有圓、方、八角、五角等多種形制。以竹片木條做筋骨,石灰砂石為原料,內有住房、學堂、水井等,是同宗聚族而居的集中住宅,具有四種優越性:一是良好的堅固性;二是奇妙的物理性;三是突出的防禦性;四是獨特的藝術性。
一、堅固性
一般都有200-300年乃至500-600年的歷史。它們歷經風雨洗刷,強烈地震,颱風襲擊,至今安然無恙,巍然屹立在崇山峻嶺之中。 如此堅固的民居,與精心選擇屋址,科學的設計,用料及施工方法分不開。現僅從圍龍屋的建築材料和施工方法作一些說明。
圍龍屋的牆壁,下厚上薄,厚處有的竟達1.5米。夯築時,先在牆基挖出又深又大的牆溝,夯實再埋入大石為基,然後用石塊和灰漿砌築起牆基,接著就用夾牆板夯築牆壁。土牆的原料以當地粘質紅土為主,摻入適量的小石子和石灰,經反覆搗碎,拌勻,做成俗稱的「熟土」。一些關鍵部位還要摻入適量糯米飯,紅糖,以增加其粘性。夯築時,要往土牆中間埋入杉木枝條或竹片為「牆骨」,以增加其拉力。就這樣,經過反覆的夯築,便築起了有如鋼鐵混凝土似的的土牆,再加上外面抹了一層防風雨剝蝕的石灰,因而堅固異常,具有良好的防風,抗震能力。據《永定縣誌》記載,1918年發生大地震,白天柝柝有聲,歷時20分鐘,夜裡繼續震動,但圍龍屋始終挺立無恙。
二、安全性
歷史上,客家本是中原漢人,他們南遷至閩粵贛邊區山區後,為防止土著和盜匪的打劫及猛獸的襲擊,他們建造的圍龍屋,防範嚴密,甚為安全。
例如,圍龍屋一二層不設朝外的窗子,或只開設槍眼似的細長石窗,三樓四樓和每個房間都有朝外的大窗,既利於採光,流通空氣,又成了瞭望敵情和向外射擊的槍孔。圍龍屋大門的門框,門檻都是條石,門板厚約10釐米。有的大門上斜挖了幾個嵌有竹筒的護門孔,倘有土匪攻門,可往下射擊和澆開水。有的圍龍屋大門還安裝了防火水櫃、水槽,若來犯之敵放火燒門,只要一按開關,水便順門而下,以滅火護門。圍龍屋本來已堅固異常,但為防萬一,有的圍龍屋還夯築了夾牆。萬一外牆被炮火轟開,圍龍屋仍有夾牆支撐,安然無恙。圍龍屋內有各種齊全的生活設施:設於天井的深水井,是被圍困時的水源,樓內有礱、碓等加工糧食的設備。這一切都使匪敵久攻不下。至於那些四角建有高聳碉樓的「四點金」,更是領盜匪望而卻步。
三、封閉性
圍龍屋的每一個房間,廳堂,天井,都以走廊、巷道、樓梯相通,住戶生活方便。然而,它們對外則是全封閉的。圍龍屋一般只開一個正門一個後門,或一個正門兩個側門,圍龍屋的各橫屋,半環形圍屋,皆設有門樓。萬一有盜匪打劫,只要把門一關,便封閉得嚴嚴實實的。
四、合族聚居性
客家圍龍屋,一般都規模龐大。永定「承啟樓」有300多個房間,面積5376平方米。「遺經樓」有五層樓,面積10336平方米,光是廳堂便有51個。日本一位建築學教授參觀後寫道:「這與其說是一幢龐大的住宅,不如說是一座小城市」。 如此龐大的民居,正是為了適應聚族而居的特點。「承啟樓」最多時曾住80戶,600多人。住戶雖多,但由於房間、廳堂、天井也多,能以廳堂及天井和若干房間組成一個個生活小單元,又令住戶各各得其所,顯得幽雅、舒適。
值得一提的是圍龍屋、圍屋的「心臟」——祖宗祠堂。這裡是族長聚集各戶家長議事的地方。逢年過節,合族的每家都挑著各種供品,到這裡祭祀祖先。男兒娶親,須在祠堂拜天地,叩祖先,宴賓客。閨女出嫁,向列祖辭行後,方可罩上蓋頭,踏著象徵團圓的大圓匾出閣。老人謝世,祠堂成了舉哀發喪的靈堂。就這樣,一座祠堂將合族融洽地凝聚在一起,共享天倫之樂。